时间回到2003年,一场疫情席卷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,那场疫情被人们叫做非典。
2003年7月5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全球范围内的非典疫情基本结束。令人胆寒的非典,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有研制出相关病毒疫苗,但却“来无影,去无踪”,它是怎么在自然界中突然销声匿迹的?即便是现在,也没有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。
笔者根据相关资料,整理了下面四个方面的观点:
一、夏季来临,气温升高
其中一个流传最普遍的观点,专家认为:“病毒消失的时候,当时正值夏季,非典病毒具有不耐受高温属性,病毒适应环境变差,就很难在自然界存活”。新冠已经过去两年,这个说法似乎不攻自破,专家提出另一种观点:尽管新冠肺炎病毒与SARS都是冠状病毒,但两种病毒对温度湿度的敏感度存在差异。
二、实施了有效的隔离
非典的首发地是在中国,中国当时很快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了疫情,抑制了病毒的进一步扩散。这是21世纪第一次遇到的传染病重大疫情,国家和世界都呈现出一种紧急状态,各国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有效的隔离,很好的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。
三、SARS病毒自身弱点
感染了SARS病毒,早期传染力较低,病情加重后传染力才会变高,因此医疗人员只要在非典传染性增强以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,就能够有效的防控SARS大面积传染开来。另外也发现,代际的传播会降低SARS病毒的传染能力。
四、病毒的传播力受限制
“非典”病毒感染率和致死率较高,人患病快且重病死亡的概率都大一些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传播力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,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,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。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,病死率达11%。由于病毒只能依托宿主的细胞完成基因的复制,如果宿主不小心死了,对于病毒来说传染就会终止。
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特殊物质,在地球生命形式诞生之后,病毒就与单细胞生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进化之路。
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,依靠自主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供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,依靠分裂的方式将遗传性状传递给子代个体,在自然环境的不断变迁中,在没有方向性的基因突变作用下,遵循着“适者生存、劣者淘汰”的进化法则,逐渐从单细胞演化为多细胞、从低级到高级、从简单到复杂的主流进行过程。
而病毒与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同,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非生命体,仅由一层蛋白质外壳和内部包裹的一种核酸物质所组成,其生存法则是完全依靠寄生在宿主体内,依靠宿主相应器官组织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,来实现自身复制和繁衍。而一旦脱离宿主环境,病毒就会在短时间内失去生命体的活性特征,只能依靠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,直到找到合适的新宿主。
病毒没有细胞结构,它只是一个蛋白质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组成的简单生命体,连细胞都算不上。可是病毒却体现了基因最原始的本能,将自己不停地复制下去。病毒结构很粗糙,做事毛手毛脚,导致它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时候,很容易发生变异,复制次数越多变异体就会越多。
当年的SARS病毒被控制住了,因此没机会得到变异。新冠不一样,已蔓延两年。目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,不断持续扩散,截至2022年10月,目前发现新冠病毒有16种变异毒株,其中对疫情影响最大,同时也是对全球构成主要威胁的变异毒株有以下6种,分别是:Alpha、Beta、Gamma、Delta、Lambda和Omicron。国内近期检测出的高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是Omicron变异株BF.7亚分支。 如果宿主死了,对于病毒来说也将是末日,离开了宿主的病毒,就会变成一个死物而非生命体。如果温度过高,它外表的蛋白质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就会变性,病毒就会由内而外地展开,然后被瓦解。
宿主死亡对病毒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,因此,全球的新冠病毒经历了多次自然选择,留下了传染性强的。那些让人迅速死亡的变异体,反而会被淘汰。
新冠不是人类遭遇的第一种病毒,也不会最后一个,人类一提起病毒,就会充满恐惧,然而实际上,病毒与我们的关系不单是“感染致病”与“感染致死”那么简单,接下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病毒感染。
病毒感染是自然界的基因工程。生物中存在生殖隔离,因此不同物种之间是没办法通过繁衍进行基因交流的,可是病毒却践踏了这一条准则,让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得到了交流。由于利用宿主细胞作为原料合成所需的遗传物质,加上病毒毛手毛脚,这就容易将宿主的一些基因片段给整合进新复制出的病毒里面。
这条片段又会因为传染,进入另一个生物的体内,然后在复制的时候,有几率与宿主细胞中的DNA发生碱基对互换。在这样的传播下,不同生物之间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基因交流。最典型的就
哺乳动物的胎生,大约是在两亿年前,感染上某种病毒,发生了基因突变。这次突变恰好进化出了抑制母体攻击胎儿的基因,让胎儿不会被母亲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寄生。
如果没有这次感染,就不会有真正的哺乳纲诞生,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人类。而人类的胎盘为何与大部分哺乳动物不一样?同样是因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,感染了一种病毒。虽然科学家现在还无法确定这段基因到底来自哪种生物,但是可以肯定,病毒感染,自生命诞生之初就存在。那么,当前情势下,我们应该如何科学防疫呢?
很多人认为感染上病毒后,病毒是被药物杀死的,然而真正杀死病毒的,是人类自己的免疫系统,药物只能缓解这个过程的痛苦。所以,免疫力比较差的人,更容易在感染病毒后死亡。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身体好的人就不怕感染,病毒带来的后遗症是人类未知的,也许后遗症带来的伤害远超过感染当时。应对病毒最好的办法,就是物理切断其传播途径。戴口罩,让其无法进入人类的呼吸系统,减少感染概率。
病毒没有进入人体,就是一个蛋白质包裹着遗传物质的物品,轻易就能解决。可是一旦进入人体,任何物质拿它都没有用,只能依靠人类最后一道防线——免疫系统。而建立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是接种疫苗,新冠疫苗当前已经成为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传播的关键。
目前来说,我国新冠病毒疫苗主要有5种:包括灭活疫苗、重组蛋白疫苗、减毒流感疫苗、腺病毒载体疫苗,以及核酸疫苗。研究新冠病毒样本,离不开-86℃超低温医用冰箱。
METHER品牌-86℃超低温冰箱,助力病毒科学研究
中科都菱旗下METHER品牌-86℃超低温冰箱主要储存用途:细胞(精子、卵子、胚胎干细胞、DNA、RNA);血浆(白细胞、红细胞);人体组织及器官(骨骼、脏器、皮肤、体液);微生物(细菌、霉菌、病毒);遗传研究用的酶、培养基、试剂、标本等。
提取的核酸样本、分离的血清样本长期保存,可使用-86℃超低温冰箱,可对病毒核酸样本做更长时间的有效保存,在无RNA酶污染、较少反复冻融的情况下,病毒RNA可保存数年之久,且完整性更好。
中科都菱是专业的样本储存设备制造商,提供丰富的温度段和容积段产品供您选择。新冠病毒样本长期保存,病毒核酸、血清、病理组织可在-86℃超低温下长期保存。中科都菱旗下METHER品牌,国内首创双独立系统,在极端情况下,即便一套制冷系统出现故障,另一套系统也能维持-80℃的箱内储存温度,为生物样本提供双重保障。
近日,卫健委发布通知,对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,中央财政贴息2.5个百分点,期限2年。政策要求2022年12月31日前签订贷款协议且支付设备采购首批贷款(不低于总货值的20%)的贷款主体可自主向贷款金融机构申请贴息贷款。
专家预计2000亿能分到医疗板块,此前消息,每家医院财政贴息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,但根据实际发放的贷款信息,不少医院的金额都超过一亿元。
经历疫情,国家医疗政策导向有变化,整体政策的变化跟医保和国家现在的情况有关,所以下一步会重点关注基层和县级医疗,分级诊疗+“大病不出县”,县级和基层纳入贴息和贷款补贴中,县级医院有建议额度。国家政策是在扶持国产,拨的款明确表明只能用于国产设备采购,因此本次政策的核心,或将直接利好所有国产医疗设备。
中科都菱,国货之光!